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践行“两山”理论 守护绿水青山

时间:2023-03-03 00:19 浏览:

春回大地催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初春时节的武都大地,处处涌动着绿色发展的热潮。在春季植树造林现场,广大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分工协作,严格按照栽植要求,挖坑刨土、挥锹填坑、扶苗培土、填平踏实、浇水定根,每道工序都做得仔细认真,整个植树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一番忙碌之后,一棵棵挺拔的树苗在春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以来,武都区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状态,全力推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持续探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用丹青绿笔绘就生态文明的崭新画卷。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武都城区南北两山的生态绿化工作一直是全区重要的绿色景观和生态保护屏障。为了让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民生优先的前提下,武都区启动了东江新区北山生态修复项目,绿化及水利投资共投资估算7180万元。

“为了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我们制定了东江新区北山生态修复绿化实施方案。栽植地点主要是在东江镇王沟社区和新庄社区的低半山区域、郭坪和赵坪社区的中高半山云台寺周边区域和山势陡峭无法栽植苗木的区域。今年东江北山绿化栽植以油橄榄为主的各种苗木3000亩49.1万株,将国土绿化区与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无缝隙对接。”武都区城区绿化办主任王全奎说。

在“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工作中,武都提前谋划,坚持生态优先,保值增值;坚持绿色发展,点绿成金;坚持共建共享,惠民富民;坚持改革创新,长效保障的原则。根据“两山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工作标准,因地制宜,建立了具有武都地域特色的实践基地。按照“有序推进、加强监管”的运作模式、以“治山增绿和林地提质”为主要任务,在县城区南北两山、白龙江沿岸、各乡镇公路沿线、村庄周边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通过实施荒山造林和退化林补植修复项目,使城区南北两山自然修复能力差、生态脆弱的现状得以改善,对幼林林分质量不高的现状进一步提升,到2026年基本实现“全域发展”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多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表明,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早晨到市区滨江公园走路锻炼,是78岁的市民罗玉成和老伴每天生活的开始。走进市区滨江公园,山、水、林、园、人、景,蓝天白云与绿树红花交相辉映,民俗文化与时代精神竞相绽放,它早已是城区的“氧生堂”、自然的“八音盒”、市民的“健康房”、儿童的“游乐场”、心灵的“梦工厂”。

整个公园无论从规划设计,还是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方便群众生活中下功夫,把惠及民生的事情做实做深做细的同时,不断优化、升级。

同时,武都区立足良好的生态基础,突出农村山、水、建筑等原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裕河镇凤坪村、鱼龙镇宁家山村、姚寨镇四合村……成为展示武都美丽乡村建设的亮丽名片。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武都人的生态环境意识愈加强烈,绿色行动更加自觉。

如今,在武都,随着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活动的不断推进,绿色环保理念也进入千家万户;在武都,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实践证明,坚持绿色发展,不仅使武都走上了一条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也让干部群众开拓了思维,转变了观念,而这正是武都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武都一以贯之推进“两山”建设的生动体现。

知向何处,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不竭于动力。

2023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武都区将紧盯目标,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道路,引领武都“两山”建设成效持续正向转化,将资源禀赋变为使百姓受益的财富。善始善终,久久为功。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多元价值,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变成民生福祉,擦亮武都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王肖晶 黄骊珠 李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