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国内新闻 >

写活“乡土人才”精彩篇章 服务“三个示范区”建设

时间:2021-11-11 00:33 浏览: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近年来,镇康县围绕建设“边地新城、开放镇康”总目标,立足边疆和艰苦边远地区县情实际,把乡土人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引”“育”“用”三篇文章,全面盘活乡土人才资源,激发乡土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把镇康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标杆、兴边富民示范区的样板、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典范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三个突出“引”,激发乡土人才新活力

突出建章立制“引”。坚持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创新,积极探索和完善乡土人才的领导和管理机制,以“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为牵引,统筹推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破除阻碍人才发展桎梏,激发乡土人才活力。突出搭建平台“引”。着力破解“单打独斗”的引才局面,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定点帮扶和沪滇协作工作契机,用好用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和同济大学道路交通安全镇康教授工作站、同济大学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等一批人才工作服务站(点)平台,在咨询服务、技术指导、信息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和帮助,助力乡土人才“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突出政策激励“引”。着力破除“重物轻人”思想,树好人才为本导向,用好省、市关于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的相关措施,强化物质激励,以待遇引人,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选树以“红岩村党总支”“鲁家村回来的‘守边人’雷光锋”为代表的一批基层乡土人才,激发乡土人才的使命感、荣誉感和创新激情及创业活力。

三个聚焦“育”,提升乡土人才新动能

聚焦产业发展“育”。坚持全县重点产业发展和人才工作同谋划、同部署,积极推进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探索“人才+产业”模式,按照“多村一品、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原则,开展“土专家课堂”“田间课堂”“农民夜校”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切合的行业乡土人才,以乡土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乡土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聚焦民生改善“育”。推进农村实用人才服务基层建设,大力扶持创新创业、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建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引导技术力量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聘用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为帮带教师,联合市农广校、省商务厅等部门,按照差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常态化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让人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才效益。聚焦市场需求“育”。牢固树立“村村有能人、行行有榜样”的农村实用人才导向,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乡土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开展乡土人才培育。围绕“电商扶持、精准发力”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围绕建设“边地新城、开放镇康”总目标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人才,依托云南省科协、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云南省中医学院“百名专家科技下乡”等活动邀请专家培育农业农村高科技人才,推进人才引进社会中介服务,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共同参与的乡土人才新格局。

三个结合“用”,释放乡土人才新能量

结合强边固防“用”。结合疫情防控期间人才留乡时机,制定了“抗疫期间人才引进与抗疫工作协同、与辖区招商招工协同、与村干部队伍建设协同”的“三协同”机制,紧紧围绕疫情防控大局,激励留乡人员疫情防控期间在卡点值守、捐款捐物,向第一线冲锋、在最前沿战斗。各类乡土人才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群策群力、慷慨解囊,倾情贡献智力、奉献物力,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结合乡村振兴“用”。抓住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牢牢把握乡土人才“爱家乡、知乡情”的共性特点,以“万名干部规划家乡”为契机,深挖细选,做大乡土人才“基本盘”,激活乡土人才“富矿池”,围绕旅游带动、自我培养、推动融合等方向,提高乡土人才的科技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突出乡情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唱响“阿数瑟”,把边关建美、乡村建美、田园建美,打造集边关探秘、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为一体的“边境探秘魅力线”旅游线路。结合兴边富民“用”。积极拓展沪滇合作机制,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用好用活职业农民主体,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初制所)+职业农民”模式,做实“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主动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优质原料基地发展、优质原料基地向龙头企业聚集的良性互动,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大有所为。(中共镇康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  李飞)